回高中母校的演讲

今年三月底,我被邀请回高中母校嘉二中给高一的学生做了一个20分钟的讲座,名字叫《如果我回到高一,我会做……》。听母校的老师说,现在的高一学生,也就是00后,个性太张扬,有非常强的自主意识,希望有一个还是学生的学长能够给他们一点启发。个性张扬从我的角度来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,正是因为他们还这么年轻,才会初生牛犊不怕虎。等经历了更多,犯了一些错,踩一些坑,自然就会成长或者收敛一些。所以我倒没有老师那样的担心,毕竟每一代人都有各自老师眼中的大问题,但每一代都成长得非常好。

所以在我选题方面也是很纠结的,毕竟讲得太心灵鸡汤了怕对他们压根没用,讲得太偏实际操作了怕他们这个年龄也不懂,考虑到高一学生专注集中度,我只讲了三点,三点我认为对他们可能会有帮助的地方。精简了文字后,以下是我的演讲主体内容:

主体内容

学弟学妹你们好。

先自我介绍一下,我是二中2007届的学生,在二中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三年,在10年的时候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上海交大,我大一入学学的专业是船舶,后来因为兴趣的原因转专业到了计算机,大四的时候直接本系保研,所以我现在是一名研二的学生,会在明年毕业。

// 不讲人生经验,因为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就很难理解。比如说,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学都有一个逼你们穿秋裤的妈,很不情愿,嫌妈妈很烦,10年后等你们做父母了,就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。今天说一些你们能做到的事情。

像学主课一样学副课

  • 我高一高二的时候同学之间包括我有一个的现象就是重主课轻副课。当然以高考为第一原则的话这也无可厚非,我进入大学以后渐渐发现,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我个人的发展的,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均衡地对待每一门课。
  • 高中的九门课构成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知识结构,缺一不可。并且每门课都是有联系的,你看物理依赖数学(可能高中体现得不多,等大学学大物的时候会发现好多都在算微积分),语文和历史相互依赖,语文的课文告诉你发生了什么,历史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。只要你理解了这些课的关系,是非常有意思的。
  • 我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副课是非常重要的。副课会慢慢地变成你生活的主课。拿历史课举个例子,历史课通过分析历史人物、历史事件,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事人的感受,来教会你思辨的能力,这个能力对你们往后的人生非常重要,帮助你思考、做决定的时候更加明智和理性。
  • 其次,副课会拓宽你的知识面,知识面影响一个人思考问题方式。知识面广的人思考问题更加全部。比如说地理课,极大地拓宽对宏观世界的认识。我非常庆幸自己高中学好了地理,因为它解释了非常多的我小时候的问题,比如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?为什么北半球的季节和南半球相反啊?为什么在夏天和冬天的白天是不一样长的啊?这些问题在这门课中得到了完美的解答,对我而言学这门课非常非常值。

去尝试

  • 在我18岁的时候,我认识了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学长,他经常说年轻真好,我不理解啊,我羡慕他事业有成,人生美满,而我什么都没有啊,后来我发现18岁的我拥有世界上最贵的东西,时间。
  • 现在的你们刚好也拥有时间。时间多意味着可以随便尝试,即使做失败了也没有人会来责备你,这个过程叫试错。试错能够让你尽早发现哪些是你的兴趣,这个兴趣不一定会成为你们的工作,兴趣能够让你在一个人的时候还能自得其乐。
  • 有自己的兴趣的一个最大好处是高考报考专业非常简单。我在高三的时候不知道我未来要干什么,于是填了全国第一的船舶。但没兴趣,同时对计算机感兴趣,然后马上转专业,虽然走了点弯路,但结局还算完美。建议:如果实在不知道选什么,就选计算机。为什么?我给你们一个客观的理由:现在是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,计算机人才处在一个非常缺乏的状态,并且可以满世界挑工作。 - 刚刚说了高考的话题,我们回来,继续看尝试这个话题。曾经有人做了一个研究,想调查现在7、80岁的老人中人生中最后悔的事是什么。调查结果显示每个人都不一样,有人后悔没去环球旅行、有人后悔没有多花时间陪孩子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,绝大多数人后悔“没做”某事。
  • 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,面临机会,千万不要再说“算了,我不行,下次再说”,而是抓住这个机会。

写日记

  • 从大一开始每天写日记,我非常后悔没能在高一就开始写。日记的好处是让你清晰地知道自己思想是如何成长起来的,如果你读去年的东西写的东西特别幼稚,那就对了。
  • 一开始写每天干了什么,后来回去读发现没有任何意义。开始写每天的一些思考,后来慢慢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的问题。比如什么是重要的东西?如果我获得用不完的钱,还要不要工作。这些东西回头看看会非常有意思。
  •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我们没有必要省那么多次,一次足矣,在睡觉前花5~10分钟,把所思所想记下来,可以用软件来记,绝对是你未来的财富。